四、分级护理制度
(一)定义
指医护人员根据住院患者病情和(或) 自理能力对患者进行分级别护理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
1.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分级护理管理相关指导原则和护理服务工作标准,制定 本机构分级护理制度。
2.原则上,护理级别分为特级护理、 一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4个级别。
3. 医护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病情和(或) 自理能力变化动态调整护理级别。
4.患者护理级别应当明确标识。
【释义】
1.何谓分级护理?
答:分级护理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或)自理能力进行分级别护理。护理级别依据患者病情和自理能力分为四个级别: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临床护士应实施与患者病情和(或)自理能力相适应的护理级别,并给予相对应的标识提示,从而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2.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的适用情况有哪些?
答:护理级别由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或)自理能力进行评定。
特级护理:适用于维持生命,实施抢救性治疗的重症监护患者;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监护、抢救的患者。
一级护理:适用于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病情不稳定或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手术后或者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卧床的患者;自理能力重度依赖的患者。
二级护理:适用于病情趋于稳定或未明确诊断前,仍需观察,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制定和执行本机构分级护理制度及护理工作服务标准提供了基本遵循。
三级护理:适用于病情稳定或处于康复期,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或无须依赖的患者。
3.住院患者病情和(或)自理能力评估的内容有哪些?
答:住院患者的病情由主治医师进行评定,分为病危/抢救、病重/病情不稳定、 病情稳定/康复期,需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评定。
患者自理能力采用Barthel 指数评定量表对日常生活活动,包括进食、洗澡、穿衣、控制大便、控制小便、如厕、床椅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梯10个项目进行评定,将各项得分相加即为总分,根据总分,将自理能力分为重度依赖、中度依赖、轻度依赖和无须依赖四个等级。患者新入院(转入)、出院、手术当天、术后第一天时,护士需对患者进行自理能力评分,当出现其他特殊情况,如病情变化等需重新评分。
4.如何明确标识护理级别?
答:为了更好地落实各级别护理要求,各医疗机构应明确各级护理标识,护理标识需在患者床头卡、床位图(含电子信息卡) 等患者信息载体中体现,使其在护士临床工作中发挥显著的提醒作用。当患者护理级别出现变化时需同步调整护理标识。
由于我国医疗机构众多,各医疗机构传统习惯差异较大,建议用颜色来表示护理级别,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特级护理(特护)一般用红色标记,其护理的对象是病情危重或重大手术后的随时可能发生意外,需要严密观察和加强照护的患者。
(2)一级护理用粉红色标记,表示重点护理,但不派专人守护。
(3)二级护理用蓝色标记,表示病情无危险性,主要是照顾病情稳定的重症恢复期患者,年老体弱、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不 宜多活动的患者。
(4)三级护理是普通护